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9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154篇
妇产科学   95篇
基础医学   413篇
口腔科学   78篇
临床医学   991篇
内科学   633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71篇
特种医学   265篇
外科学   277篇
综合类   54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770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470篇
  6篇
中国医学   193篇
肿瘤学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目的 探讨华法林应用的临床参考因素及基因因素与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的相关性,并尝试构建适用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on-valvular-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的预测模型。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126例患者,应用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盒及荧光检测仪检测细胞色素P450 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同时记录华法林应用的临床参考因素:年龄、体质量、房颤栓塞风险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风险评分系统(HAS-BLED)评分、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环水平左室侧壁组织多普勒S波;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临床参考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预测模型。结果 体质量、ALT水平、二尖瓣环水平左室侧壁组织多普勒S波与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成正相关,年龄、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则成负相关,而LVEF、GFR未显示明显的相关性。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已有样本验证准确率达55.6%。结论 该模型可用于预测NVAF患者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我国10省份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中标价格差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各省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年全国样本医院药品采购排行榜"和各省份新一轮集中采购目录选择15种药品,通过对比研究法对15种药品的省份间价格、国产药与进口药的价格进行分析,在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行动组织药品价格标准调查法的基础上,将各省份的药品价格与国际参考价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种药品在各省份的采购价格不相同,福建省价格明显低于其他省份价格,少数进口药价格明显高于国产药价格,部分药品的中位价格比值超过了合理区间。结论建议各省份参考福建在药品集中采购方面的有益经验,完善各自的集中采购方案;各省份应对国产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进口专利或原研药一视同仁,给予两者公平竞价的机会;将国际参考价格纳入限价参考体系中,制定更加合理的限价标准。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营养状况,为合理的营养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五科收治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予以营养干预后,对其血生化指标进行观测,并记录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结果 根据不同胎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胎龄28~31周),Ⅱ组(胎龄32~36周),Ⅲ组(胎龄37~42周),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比较,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ALB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的TC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B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达到DRIs后的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GLu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Ⅲ组的ALB、TC、TG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A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应对其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根据早期评估结果予以合理的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完善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参比制剂选择机制和程序提供参考,为仿制药企业在应用选择参比制剂时提供思路。方法:详细介绍了美国FDA有关参比制剂选择指南草案的最新描述,以及欧盟、日本和WHO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实际,为完善参比制剂选择程序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美国详细规定了仿制药参比制剂的选择思路和实际操作程序,为我国仿制药参比制剂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正处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遴选的关键时期,制定全面、完善的参比制剂遴选体系和机制,有助于规范参比制剂的选择程序,加快一致性评价工作进程,提升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介绍药品标准物质管理的组织结构与研制、生产和分发中的质量控制要求,为药品标准物质的质量和供应提供更好的保障。方法:基于ISO 17034国际标准要求,梳理药品标准物质研制、生产与管理工作流程,分析研制生产与管理各环节中应控制的质量要素,强调遵循规定要求的重要性。结果:建立和完善药品标准物质研制、生产和管理的质量控制和持续供应的有效机制。结论:为确保药品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可获得性,加强药品标准物质各流程环节管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9.
40.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d how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 process emotional, self‐relevant stimuli. Across two studies,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 and healthy controls read stimuli that varied in self‐relevance while EEG data were recorded. We examined the 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 an ERP component that captures the dynamic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 motivationally salient stimuli. In Study 1, participants read single words in a passive‐viewing task. Participants viewed negative, positive, or neutral words that were either normative or self‐generated. Explorator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with depression exhibited affective modulation of the LPP for self‐generated stimuli only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not for normative stimuli; healthy controls exhibited similar affective modulation of the LPP for both self‐relevant and normative stimuli. In Study 2, using a separate sample and a different task, stimuli were provid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ntence stems referring to the self or other people. Participa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more likely to endorse negative self‐referent sentences and reject positive ones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Depressed participants also exhibited an increased LPP to negative stimuli compared to positive or neutral stimuli. Together, these two studies suggest that depres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affective self‐relevant stimuli, perhaps in the context of a broader reduction in emotional reactivity to stimuli that are not self‐relevant. Thus, depression may be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nuanced pattern based on the degree of stimulus self‐relevance than either a global decrease or increase in reactivity to affective stimu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